
S1富士镜头
对于很多人来说X-S1的发布好像并不是太大的惊喜,跟X10和X100不同,大部分人听到的口气是“哦,哎,不是可换镜头啊”。但事实上给人的感觉,至少富士还是非常重视这款产品的,既然它冠以了“X”的名号,那它与其它的产品线又有什么区别呢?
X系列作为富士的高端产品线,富士对它的定义是高画质、高水准的顶级产品,所以在拍摄表现上X-S1一定是富士最高的水准表现,除此之外富士还使用了26倍光学变焦的富士龙镜头,并且用官方的说法它在每个焦段都拥有比同等级单反镜头更大的光圈。
我们知道富士在X系列上陆续发布了X100、X10、X-S1,并且三款产品的定位都有不小的区别,显然X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系列,更有些“X战警”的味道,都是高水准,但又各出奇谋。
这次的新品发布会同样展出了富士其他几个系列的产品,当然也少不了HS22exr的在场。相信很多人看到X-S1第一个反应是想到富士自家的S系列产品,包括曾经使用2/3尺寸感光元件、叱咤风云的S100fs,其实坦白说我的理解是从X-S1这个标号来看,它属于“X战队”中的“S系列”,主打高画质+长焦,而X10虽然型号上没有特别说明,但从参数和定位来看更像“X战队”中的“F系列”轻便小巧高画质。而X100则是整个战队的professor,画质原型机。
X-S1的模式转盘
言归正传,说回这次新发布的X-S1,从很多细节上感受到富士是花费了不少精力来设计的,定位上来说主要服务的是摄影发烧友、专业摄影师的第二台机器。所以在操作、和外形的设计上尽量向单反靠拢,同时类似customer的模式设计也符合很多发烧友的使用习惯(在尼康1系列发布时就有不少朋友希望加入)。当然也少不了富士的独门秘技EXR模式。
X-S1采用了上下多角度的翻转屏设计,但是坦白说就现场使用的体验过程来看,操作并不是很方便,略有些生涩,转动的角度也有限,在如今屏幕都能多向转动的年代,这样的设计恐怕有点跟不上脚步了。
X-S1的背面按键布局与HS22exr很接近,但是操作的手感好很多,整体感觉机器比较贴手,更加的圆润。事实上仔细对比参数我们不难发现,虽然2/3的感光元件在S100fs上游出现过,但是S100fs没有26倍光学变焦的镜头,虽然HS22exr有30倍光学变焦的富士龙镜头,但是它却没有2/3的感光元件,所以不难发现如果需要大变焦同时需要富士最高的画质表现,X-S1是唯一的选择。
同时X-S1像素仅为1200W,可以说像素密度甚至比很多高像素的APS-C感光元件机型更低。所以从硬件上来说X-S1的表现还是令人期待的。
最长焦段相当于135相机的624mm镜头,基本上打鸟、体育摄影在焦段上已经可以一较长短了。不过能否拍摄成功才是关键的问题所在,从官方给出的参数来看,X-S1可以达到0.18秒的超快速对焦,不过这个数据比之前奥巴、松下新品微单公布的0.09秒对焦时间仍慢上一线,在现场的实际拍摄中,这个“一线”的区别主观地来说并不明显,基本上能做到手到擒来。当然低至0.01秒的快门延迟也功不可没。
X-S1的全像素连拍速度能达到7fps,如果用中档的像素分辨率拍摄则能够达到10fps,已经是专业级单反产品的表现水准了。
菜单上,X-S1还是保持了富士一贯的风格,足够简单明了,不过既然把X系列作为顶级产品,还是希望富士可以把整个系列的菜单风格与其他型号略作区隔,至少在UI上重新进行设计吧。既然打算走高段路线,那就要在很多细节上把握到位,并不是光有性能就可以的哦。
虽然比较艰难,但我还是拍摄了一下evf取景器内的观察景象,在这么小的屏幕上显示144w像素的分辨率,精度自然不在话下,不过色彩上还是有一些进步的空间。
在发布会的现场,富士放出了一张ppt,相信看到的朋友都会惊呼一声,富士还真是胆大呢,竞品的微单产品纷纷被打入了低品质的范畴,就这个问题不好说,不好说。而也不能看出,富士的X定位是高品质+时尚的。
现场的体验者中大都对X-S1的手感和操作感交口称赞,made in japan在大多数人看来也是品质的保证,略微有些弧度的镜头变焦环手感和阻尼都非常的不错,造型也比较协调。不过在镜头伸出一半后仍然会有自动下垂的问题,希望后续产品能够加上类似“lock”的锁扣来解决这个问题。
X-S1可以对对焦点进行自由的选择,不过对于经常喜欢抓拍的人来说,对焦点位切换的设计可以更简单明了,甚至设计成触摸点对焦,那样的话操作便利性真正就发挥到了极致。
不过虽然我说了不少问题,也都是让X-S1变得更完美的一些点,也不能抹杀它作为目前长焦消费级王者的地位,我给身边的朋友算过一笔帐,一台画质能达到X-S1这个水平的单反至少3000-4000,一款同等水平的大变焦镜头又要4000元左右,这样仅仅是这样的组合就要将近8000元,还没包括微距镜头的成本,由此看来X-S1对于老年摄影爱好者真的是多身设计的作品。
这里在分享一下现场拍摄的X-S1的多档ISO试拍图,由于现场的光线并非专业灯光,有色温、频闪等问题,并不是很准确,所以也仅供参考了。可以看到从ISO100-ISO1600,细节的保留的比较好,没有过多的降噪过程,相比之下ISO3200的降噪痕迹就较明显,不过对于大部分的拍摄来说,ISO1600已经能保证手持拍摄的清晰了。
(文章来源: 天极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