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行业 进入“强监管”时代

Pro1镜头X100

作为X系列在2012年的第一炮

虽然经历了CES2012、CP+等各个国际展会,X-Pro1对大部分人来说已经不是新鲜玩艺儿了,不过这次的国内发布可以说是真正让媒体近距离接触这款产品,并且通过全方位的角度来领略这款产品的特殊之处。

在参加发布会之前,我在美国拉斯维加的CES2012展会上曾经拍摄过这款产品的外观图片,但是不能插卡试拍。而这次富士倒是很大方的开放了这个功能,大家可以自由的插卡拍摄体验,这一点真是不小的惊喜。

我一直是富士X100的用户,在初次看到X-Pro1的时候一度曾认为X- Pro1就是简单的把X100做成一款可换镜头的产品,但是随着今天不断深入的试用,我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接下来我就逐一向大家介绍这其中的奥妙。

富士影像从胶片到数码的历史传承

富士公司虽然是著名的胶片厂商,但是其无论在胶片时代还是数码时代都有不少经典产品,包括现在还很火热的KLASSE旁轴相机,以及还在生产的120胶片旁轴GF670,乃至现在的X100富士一直都是以精品力作来呈现的。所以X- Pro1这样的旁轴产品在我们看来也只有富士有魄力去设计制造,走一贯的精品路线。

都是我的最爱

前面提到过我是富士X100的用户,在富士内部的定位来看X100是一款相对来说较为小众的产品,由于是不可换镜头的产品且外观更为复古,追捧它大多为时尚人士或器材玩家,而X- Pro1则用户群更佳的广泛,从发烧友到专职摄影师都会将它作为自己或把玩或工作的利器。

从外观传递给我的感觉,X100更为精致而X-Pro1则具有“老大哥”的气势。

X系统的发展轨迹以及产品定位

富士在发布会上也向我们展示了X系列的产品定位以及在整个市场上的定位路线。在内部,X100颇具有开山始祖的味道,而X- Pro1则是最高级的新秀,从价格上来说,X100在官网上的参考价格是8850元,就目前富士表态的情况来看,X-Pro1的机身价格会在13000元左右,而镜头则是5000元左右。通常来说实际售价比这个“官方报价”会在略下降一些,大致为机身11000元左右,镜头4000元左右,这样的价格我认为还是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的,特别是M卡口转接环诞生之后。我也大胆的预计下X- Pro1也许在初期会以35mm套机的形式出现,而销售一段时间后会推出单机身的版本。

看到第二张图大家也许会觉得有些眼熟,在之前几款X系列产品发布时,富士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图片,不过这次略作了修改,可惜仍然有几个厂家躺着中枪了。

X-Pro1的各项提升

说起X- Pro1对于X100的改进,我想这张图的说明已经比较清晰了,从新研发的镜头、可换镜头、新设计的感光元件、新的取景功能来看,提升的幅度是相当的客观,下面再逐一进行分析。

转接M卡口的镜头看来是不少人翘首企盼的事情

富士这次为X-Pro1的镜头卡口命名为X,显然也是针对X系列高端产品而专门设计,本次随X- Pro1新发布的是三款镜头,60mmF2.4、35mmF1.4、18mmF2,其中60mm为微距镜头,35mmF1.4则是换算后的50mm标准镜头,18mm是兼顾风景的人文镜头,显然首次发布是考虑到了抢先完成镜头的功能部署。

当然我们在富士后续的计划中也看到了关于新品镜头的布局,其中包括我最喜欢的23mmF2,换算下来是35mmF2的人文镜头,也符合我用X100的拍摄习惯。另外还新增了多个变焦镜头包括18-72mm(相当于27-108mm)以及70-200mm和12-24mm。

另外在近期富士会推出针对leicaM卡口的转接环,届时对于不少器材发烧友来说是极大的福音。

意义在于即便用上长焦取景仍然清晰舒适

对于以前老旁轴相机的用户来说最头痛的问题在于没有长焦的镜头可以使用,一方面由于对焦方式的原因精度不能保证,另一方面旁轴的光学取景器不同于单反不能跟随相机镜头的拉伸而放大画面。

而这个问题富士X- Pro1的混合式取景器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在使用长焦距镜头的时候,电子取景器会自动将画面放大以保证用户能够准确清晰的构图。这个设计有效解决了旁轴相机光学取景器的问题。

全副武装的X-Pro1

单纯只是一台相机自然不能吸引一些“潮”人,富士复古设计方面一直是一把好手,皮套、镜头遮光罩、闪光灯的造型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与之匹配。

去除低通滤镜使得X-Pro1的分辨率有了质的飞跃

X-Pro1本身比较强调画质的优势,一方面镜头、处理芯片都是按照富士最高规格来制作,另一方面富士瞄上了低通滤镜。大部分相机为了避免拍摄的照片上出现摩尔纹和伪色都会在CMOS上增加一层低通滤镜,但是带来的副作用就是会一定程度的降低画面的分辨率表现,使照片没有原本那么清晰锐利。富士X- Pro1为了获得更清晰锐利的成像大胆地去除了低通滤镜。

前不久刚发布的尼康D800E也是声称去除了低通滤镜,不过并不是物理上的去除,而是在原有低通滤镜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块反向的镜片消除低通滤镜对画面分辨率的影响,而富士X- pro1则是完全去除了这块低通滤镜。那X-Pro1将通过何种方式来解决摩尔纹和伪色的问题呢?

发布会上展出的CMOS样品 有无低通滤镜的区别

取消了低通滤镜富士采用打乱像素排列的方式来解决摩尔纹和伪色

按照富士的解释,出现摩尔纹及伪色是因为感光元件上像素排列非常规律,导致互相信息干扰产生的结果,而富士则从胶片银盐颗粒上取得了灵感,将像素完全打乱,以6X6一组混排的方式进行排列,从原理上避免了出现摩尔纹和伪色的可能性。

至少从目前来看,X-Pro1所采用的技术方式是最为合理有效的。并且没有较明显的“副作用”。具体的表现还要期待测试机的到来。

比X100更为扎实的机身

X-Pro1扎实的机身表面的处理方式基本等同于leica M系列的产品。冰凉刺骨的手感难免让人心里激动。相比之下的我的X100的金属质感就没有那么的强烈。不过X- Pro1整体的重量还是比较轻的,重量这方面对于不同的用户看法会略有不同,发烧友会觉得重才有“味道”,而职业摄影师会希望它稍微轻点。

握感有大幅度的提升

接下来说下X-Pro1操作感受的问题,整体来说由于X- Pro1比起X100增加了一定的厚度,并且前端有橡胶手柄突起,所以握感上佳,非常舒适,且大小对于男性来说,我并不觉得有多突兀。

按键操作方式比X100有了很大提升

原先我一直在诟病X100的操作感,无论是模式转盘还是操作拨盘都太轻,很容易发生不知不觉间的误操作。而X- Pro1在机身设计上有了很大改进,一方面将并不怎么使用的背面拨轮改为4个方向键,且手感上佳,同时新增的Q键(主要功能快速选择菜单)也使得操作的便利性有了直线的上升。

方便明了的按钮设计以及圆形的OVF取景窗

原来X100背面左侧的这排按键面积小,行程短,按下去也许要一定的力量且没有一种“档位感”,而这次在X- Pro1上按键变得宽大且行程长,有很好的按键阻尼感,操作很明确。

同时X- Pro1的OVF窗口变成了圆形的目镜圈,对于胶片时代的用户来说,圆形的目镜圈就是专业机型的象征,另外这个目镜接圈的深度也比较大,所以遮光效果也有所提升。

OVF内的景象

当时拍摄了下目镜内的现实效果,可以看到明亮,且信息非常的完整,指示线框也会根据焦距而变化。让人清楚地知道构图范围,所以混合式取景器已经拥有了老式旁轴所不具备的较精确构图能力,当然实际表现中在多近的拍摄距离会有画幅偏移还要等待后续的产品评测才能见分晓。

用于切换取景方式的按钮及拨杆

X-Pro1关于取景的控制操作方式与X100基本相同,不过如果取景方式切换的拨杆能方向朝上的话操作起来应该会更加方便吧。

颇有8,90年代旁轴机顶的味道

之前我一直在跟身边的朋友抱怨X100的曝光补偿拨轮和快门速度拨盘由于太过“突兀”经常会被周围的物体碰到从而误操作,以致于拍着拍着就发现曝光补偿跑到了+1、+2的位置,快门速度也会离开自己设定的值。

而X- Pro1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这两个拨盘“躲藏”在了凹槽内,所以尽可能的避免了周围物体碰擦到拨盘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解决了之前的问题。并且拨盘的“档位感”更加的清晰,阻尼也有所加重,操作起来很有质感。

35mmF1.4镜头相当于135相机的标准镜头

这次我体验的机器挂载着35mmF1.4的镜头,总体来说画质还算过关,不过最大光圈下还是难免出现了一些色散的情况,这一点倒是与X100的那枚定焦镜头如出一辙。当然从分辨率、锐度上来讲这枚镜头绝对是高端产品的水准,色彩上相对偏清淡。对于我这种对色彩有“重口味”要求的人来讲,后期可能会考虑去搞M卡口的转接环吧,高端可以体会到leica M卡口镜头的“德味、大师、毒”,低端也能品味一下确善能的ZM镜头带来的色彩过渡。

重新设计了菜单的UI

X-Pro1的菜单界面也是经过了重新的设计,选项及参数的可选项有了指数级的增长,可操控的部分多了不少。这一方面也要在后续的产品评测中多加关注。

铭文以及表面处理更加成熟

X100和X-Pro1两款机器都是走的经典复古路线,而X-Pro1的定位相对高端,剑指leica。但我觉得更有点像当年的KONICA HEXAR旁轴胶片相机的感觉,而X100则更多的是CONTAX T2、T3的定位。

从机身表面的处理来看,X100我觉得金属感做的还不够足,漆面处理的太厚。而X-Pro1的黑色机身颇有些金属漆发蓝工艺的味道,与leica M9的感觉颇为接近。同时两者的铭牌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经典有品味。

拨盘吸收了经验阻尼更加合适

右肩的操作区域布局基本一致,当然我前文也提到过解决了一些小问题后,X-Pro1操作设计更加合理。

都是最爱皆想拥有

最后显然还是要点评下X-Pro1

优点:

1、表面处理颇具质感,握感极佳。

2、画面清晰度、锐度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

3、整体操作改进了较多以前有的问题,操作感极佳。

4、后续会推出转换卡口,可扩展余地增加了不少。

暂时看到的缺点:

1、高ISO噪点表现还未达到全幅单反的水平,同时色彩层次过渡略显声音,这一点后续评测会对多个色彩模式进一步测试。

2、搭配的35mmF1.4镜头近距离拍摄色彩较明显。

总体来说X-Pro1的实际表现是高于我对它的预期,同时在23mmF2镜头推出之前,我会继续带着X100走南闯北毕竟这个焦段是我所钟爱的。

另外不得不提出的一点就是,X-Pro1和X100针对的人群确实不同,形象一点说,X-Pro1会有不少专职的人文摄影师去选择,他们对体积不敏感对实际表现快速操作会更加在意。而会买X100的人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文艺青年”,追求的是一种格调。
(文章来源: 天极网

智能驾驶行业 进入“强监管”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