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门焦距光圈
不记得早前何时,曾经听人说过,在西藏,这个神秘又神圣的地方,每个人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际遇,也许与生死擦肩,也许能目睹只有神才能看见的景色。
我不是什么有经验的驴行人,不逛旅游网站,不看旅行书籍,也从没写过游记,只是很喜欢看电影,电影里常有这样的剧情,男/女主角历经人生大起大落,最后看破红尘一般放弃一切出去旅行疗伤。我没那么浪漫,也没那么伟大,只是因为非常非常的喜爱摄影,想要用一台相机,去奇妙的地方,看看能拍到什么样的风景和自己。
西藏对于每一个到达的人,也许都有必须到达的原因,我会选择这里,并不是偶然。十六岁读过《尘埃落定》,纪实体小说总是能令我为之震惊,后来大学时从表姐那里借到长篇小说《藏地密码》,总共十部一看就是三年,这样一部虚构却真实据理的科幻式小说,对我的人生思维和人类学知识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小说中那个种满罂粟花的香巴拉,那个需要付出灵魂才能到达的圣境,在心里埋下了深深地种子。
简单做了准备,收拾了行装,将佳能5D Mark III放入背包,搭配EF 24-105/4 L镜头,是旅行中比什么都重要的行李。
*本文所有图片均为佳能5D Mark III拍摄,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T27/T28次列车从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开始运行,自北京到拉萨全程43小时32分,一路上经过平静壮阔的青海湖,世界海拔最高火车站唐古拉站,穿越生命禁区可可西里,环绕世界海拔最高淡水湖措那湖,沿念青唐古拉山而行,穿越世界屋脊第一长隧羊八井隧道,就此一路美景直到拉萨。
T27次列车 北京—拉萨
焦距:35mm 光圈:f/4 快门:1/2000 ISO:250
在火车上遇到一名同行者,是美国通用电气的员工,他告诉我在青藏铁路格拉段起点格尔木站,火车将会换上通用制造的无污染型车头,除了环保也更确保了火车行驶于高原的动力。
海拔4513米 西藏那曲火车站
焦距:24mm 光圈:f/4 快门:1/3000 ISO:250
没有亲身走过青藏铁路,不会了解这是一项多么伟大的工程。迎着日出,火车在可可西里的土地上映出长长的影子,不远处延绵的雪山,视线所及的荒芜。铁路高架桥下,两只白唇鹿结伴奔跑,山坡上的牦牛群,远处了难觅踪迹的藏羚羊。此时才真正感受到了“天路”的震撼。
日落前的大昭寺
焦距:24mm 光圈:f/4 快门:1/2000 ISO:250
到达拉萨,天气晴朗。拉萨海拔3658米,每年平均日照总时3005.3小时,平均每天日照时间8小时15分钟,一年365天有360天都是晴天,“日光之城”因此得名。因为是世界上距离天空最近的城市,在这里看到的天空蓝得更为深邃。佳能5D III原片直出,色彩还原十分赞。
大昭寺前的朝拜者
焦距:4mm 光圈:f/4 快门:1/300 ISO:100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寺里供奉着文成公主从大唐带来的陪嫁珍品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是藏传佛教中地位最高的佛殿。
大昭寺前祈祷的信徒
焦距:105mm 光圈:f/4 快门:1/45 ISO:100
我住在距离大昭寺不到1000米的青年旅社,放下行李便第一时间直奔那里,日落的余晖照映在大昭寺的白墙上,照映在寺庙前的朝拜者身上,他们永不停歇地磕着长头,那种场面对于从未了解过这片土地的汉族人来说,实在震撼感人。佳能5D III全幅画质和镜头焦外表现力可见一斑。
第二天起了大早,刚踏上八角街就随转经的人潮顺时针前行。虔诚的藏民们手拿转经筒,嘴里诵念着经文,顺时针沿八角街绕大昭寺转经,带上自家的一壶酥油,排队进寺庙供奉朝拜,场面壮观。
八廊街又名八角街
焦距:73mm 光圈:f/4 快门:1/1000 ISO:100
八廊街围绕大昭寺而建,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街,完整的保存了西藏传统民居和生活方式,而这里也绝对是感受藏式人文的最佳地点。
八廊街的藏饰品
焦距:28mm 光圈:f/13 快门:1/350 ISO:200
稍晚一些,八角街的商贩们开始一天的忙碌,他们陆续将各式各样的商品摆出售卖,手工艺品、宗教用品、民俗特色生活用品和食物、古玩等等,应有尽有。迎着晨曦,画面美妙。
布达拉宫
焦距:28mm 光圈:f/4 快门:1/2000 ISO:100
布达拉宫建于公元七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从古至今,一直是藏传佛教至高无上的精神象征,也是西藏千万人民尊崇的圣地,是拉萨的标志建筑,象征着显赫的地位,如今是是西藏佛教宗教领袖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
在摄影书上,在网络上,在电视上,我不止一次看过布达拉宫的样貌,但这都一分都不可与真实所见其完整模样时的感受所比。当真正站在布达拉宫面前,仰望万里晴空和这座跨越千百年的宏伟建筑,那种心灵触动不是亲身经历,是不可能了解的。
布达拉宫殿门
焦距:28mm 光圈:f/4 快门:1/15 ISO:800
布达拉宫依红山而建,三座九层楼宇总共有一千间宫殿,分为红宫和白宫,红宫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像和历代喇嘛的的灵塔,而白宫则是达赖喇嘛的生活起居所,藏式华丽精美。
布达拉宫顶层宫殿
焦距:24mm 光圈:f/4 快门:1/1000 ISO:100
布达拉宫的殿内是不允许拍照的,虽然不能一一用5D III记录下它的宏伟,但仅仅是文字和外部宫殿的样貌,已经能让人极度神往了。
布达拉宫城墙外长长的转经道
焦距:24mm 光圈:f/5.6 快门:1/2000 ISO:160
与大昭寺如出一辙,布达拉宫城墙外围的一周也是著名的转经道,而因为布达拉宫至高无上的地位,每天清晨到太阳落山,手拿转经筒和念珠来此转经的人们络绎不绝。
围绕布达拉宫转经的老人
焦距:105mm 光圈:f/5.6 快门:1/125 ISO:100
在西藏和所有信奉藏传佛教的地方,无论是转经、旋转经筒、朝拜寺庙都须顺时针方向进行,因藏佛教信奉六字真言,书写方式为从左至右,也与藏佛教本着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信仰有关。
拉萨街头
焦距:96mm 光圈:f/5.6 快门:1/100 ISO:100
正值深秋时节,西藏虽然气候干燥风沙多,但明媚的阳光和湛蓝的天空仍是迷人至极。走出布达拉宫,漫步拉萨街头,一种坦然安逸的感觉由心而生。再次为佳能5D III的色彩能力赞叹。
哲蚌寺
焦距:55mm 光圈:f/13 快门:1/500 ISO:200
离开拉萨坐车来到西郊的根培乌孜山,探访藏传佛教中规模最大的寺庙——哲蚌寺,其藏语译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洲”,象征繁荣,是黄教创始人降央曲吉- 扎西班丹创建,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为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
围绕着哲蚌寺的转经道一路上山
焦距:24mm 光圈:f/3.5 快门:1/180 ISO:200
一面攀登哲蚌寺可以一面观赏拉萨城的全貌,寺庙规模庞大,结构紧密,但所到之处皆是令人赞叹的景观建筑。
藏区的天黑得很晚,据说与北京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当我饥肠辘辘回到拉萨市的时候已是傍晚7点多了,然而这个时候正是拍摄夕阳中拉萨美景和藏民生活的好时候。抵不住美食的诱惑,慕名来到了八角街东南角的“玛吉阿米”餐厅。
玛吉阿米的晚餐
焦距:32mm 光圈:f/4 快门:1/15 ISO:800
玛吉阿米的名字由来于仓央嘉措的一首情诗,“在那东方高高的山尖,每当升起那明月皎颜,玛吉阿米醉人的笑脸,会冉冉浮现在我心田”。“玛吉阿米”藏语为“未嫁娇娘”的意思,传说当年仓央嘉措在一幢藏式酒馆里遇见了一位纯洁美丽的少女,少女纯真美丽的容颜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于是谱诗赞美,而如今的“玛吉阿米”餐厅就是当年他们相遇的那幢酒馆。佳能5D III的高感能力有目共睹,噪点和画质细节均为上佳之作。
点上一盏酥油灯,迎着淡淡的月光品尝一碗酥油茶,仿佛跨越百年,回到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初遇的那个晚上。
在拉萨悠闲的游荡了三天后,我踏上了去往纳木错的旅程。西藏有三条最普遍的经典旅游路线,一是拉萨经日喀则到珠峰大本营,二是拉萨到林芝,三是纳木错。
从拉萨到纳木错往返500公里,单程4个小时,需经过羊八井地区、念青唐古拉山山和当雄县,并翻越几座四千米以上的高山。纳木错的最佳旅游时间是每年6-9月,10月或11月就有可能因大雪封山无法进入,而我到达的时候是10月底,与司机一行十一人算是冒险进山,打算在湖边的藏民居留宿一晚,等待日出。
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
焦距:24mm 光圈:f/4 快门:1/6000 ISO:100
那根拉山口是去往纳木错的必经之地,常年气温都很低,风大如狂,站在那里可以远远眺望纳木错湖全貌,相当壮观。而这张照片则是回程的时候拍摄的,进山的时候还只是零星积雪,而到达纳木错后遇到了2012年的第一场大雪。普通的相机雪景智能模式只能满足普通雪景的拍摄,而藏区漫天的白雪,需要很强的感光和曝光控制能力,减掉1档曝光,佳能5D III表现值得称赞。
雪后纳木错湖
焦距:32mm 光圈:f/5.6 快门:1/1000 ISO:3200
纳木错湖海拔4718米,藏语译为“天湖”,与羊卓雍错湖、玛旁雍错并称西藏三大圣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据传为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藏佛教信徒们会在夏季时节来此转湖修行,而以磕长头的方式转湖一周需要大约七天左右。
纳木错湖边放眼望去尽是白茫
焦距:24mm 光圈:f/5.6 快门:1/1000 ISO:800
在我们出发的当天早上还是晴朗明媚,但达到时纳木错已经乌云密布。当天晚上便下起了大雪,气温骤降,民居条件简陋,屋顶漏雪洒在被窝上,没有热水,没有足够的食物供给,没有御寒的厚衣,我们就这样被困在了纳木错。
队友们都认为我们的运气很差,我却认为这是老天给予的修行和考验,虽然历尽艰险和残酷的环境,但我们目睹了少有游客可见的冬季景观,视线所及全是延绵的雪山和深蓝的湖水,壮阔无边,这种景色和经历恐怕一生仅此一次。
刻有六字真言的玛尼石
焦距:32mm 光圈:f/5.6 快门:1/90 ISO:800
纳木错湖边的尼玛堆
焦距:45mm 光圈:f/4 快门:1/125 ISO:100
在西藏的山间、路口、湖边各地随处可见的就是这样的尼玛堆和长长的经幡。尼玛堆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藏语称“朵帮”,译为垒起来的石头。尼玛堆下大上小呈阶梯状垒砌,上面刻有文字和图像,内容多是藏传佛教经文、六字真言和吉祥图案等,是藏民们用来阻止秽恶、禳除灾难、祈祷祥和的祈祷之物。
纳木错湖边的风马经幡
焦距:24mm 光圈:f/5.6 快门:1/125 ISO:800
除了尼玛堆,风马经幡也是人迹所至即随处可见的独特风景。风马经幡又称风马旗,藏语称为“隆达”,各色麻纱、丝绸或布条上面写着六字真言和经咒,风马经幡源于一种原始祭祀,佛教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神灵交通的一种媒介物,挂在门首、绳索、族幢、树枝、山谷、湖畔任何地方随风摇曳,有敬畏神灵和祈求护佑等愿望的祈福之意。
纳木错的日出
焦距:24mm 光圈:f/4 快门:1/3000 ISO:100
原以为没有机会看到纳木错最美的日出,却在第三天融雪后的清晨,冒着严寒,有幸看到了世间最美的日出。
日出时漫天白云被映上了浓浓的金色
焦距:24mm 光圈:f/4 快门:1/250 ISO:100
佳能5D III的全幅画质在这种壮丽的时刻相当有表现力,而值得一提的还有佳能5D III的抗寒抗损能力。
一路旅程中,我并未对其做过任何保护措施,然而无论是拉萨日日高强紫外线照射,还是零下二三十度的纳木错,佳能5D III没有出现过任何异常现象,拍摄一切正常,旅行中的各处磕碰,也为对其造成影响,足见佳能5D III良好的机身质量和专业拍摄水平。
此时低头,与神耳语
焦距:28mm 光圈:f/4 快门:1/3000 ISO:100
与之前的阴郁的雪白完全不一样的是,在清晨最和煦的阳光下,此时的纳木错披上了深蓝的色彩,犹如仙境的迷幻。置身其中,仿佛灵魂被洗涤一般,心中从未有过这样的平静,似乎已忘却寒冷,此时能做的,只有俯首静言。将佳能5D III放在身边不远处,镜头面向太阳,定时快门记录下此时的自己。
纳木错湖边修行的僧侣
焦距:45mm 光圈:f/4 快门:1/1500 ISO:100
居住在纳木错湖边藏教僧侣,无论风雨,每天清晨沿湖诵经,是一种最基本的修行。他身后是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此时已被阳光普照,是为极美的景致。
纳木错到当雄路段已被白雪彻底覆盖,我们行走在蓝天白雪间
焦距:24mm 光圈:f/4 快门:1/8000 ISO:100
还记得在在来这里的T27列车上,我一路听着一首歌叫《追梦赤子心》,写下着当时激动的心情,而此时戴上耳机再听这首歌,心境已完全不一样。歌里唱到:充满鲜花的世界到底在哪里,如果它真的存在我一定会去。曾经不止一次想过,那个充满鲜花的地方究竟是哪。初到拉萨,只身一人走遍大街小巷的时候觉得孤独无比,却觉得这像极了人生,因为无论途中经过哪里,谁曾陪伴,人终会独自面对生活所有。后来因为被困在纳木错结识一帮性情朋友,他们对朋友的真挚,对生活的热情,对生死的无畏,又让我感受到了不曾感受过的强大生命力。
我遇到一个朋友,到达西藏后整整一个月没去任何地方,只是每天在大昭寺前磕长头;我遇到另一个朋友,只在西藏待了三天,到藏民家里学会了酥油茶的做法。旅行的意义,并不是你非要要去到某个景点,走遍某个城市,而是选择一种你亲睐的自由方式,一路上看不同人生,听不同的故事,然后自己也成为这故事中的一员。
(文章来源: 天极网 )